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迎来丰收,助力2000户农户增收就业
近年来,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,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。在四川省隆昌市,一个占地万亩的稻虾共作基地,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,不仅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更让2000户农户实现了增收就业的愿望。
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位于隆昌市某镇,这里地势平坦,水资源丰富,非常适合稻虾共作。基地采用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将稻虾共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稻虾共作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,它将水稻种植与虾类养殖相结合,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,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。在稻虾共作基地,水稻和虾类可以相互促进,水稻为虾类提供栖息地,虾类则为水稻提供肥料,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。
据了解,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自2018年成立以来,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今年,基地迎来了丰收,预计产量将达到1000吨,产值超过5000万元。丰收的喜悦不仅体现在产量上,更体现在农户的收入上。
“自从加入了稻虾共作基地,家里的收入明显提高了。”基地附近的一位农户说,“以前种水稻,一年到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,现在加入了基地,一年收入至少能翻一番。”
稻虾共作基地的丰收,不仅让农户们实现了增收,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。目前,基地已吸纳了2000户农户参与其中,其中包括不少贫困户。这些农户在基地打工,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,还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。
“我们基地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,他们在这里打工,既能照顾到家里的农活,又能增加收入。”基地负责人介绍道,“我们还会定期对工人进行培训,提高他们的技能,让他们在农业产业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。”
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的成功,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,稻虾共作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。
未来,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将继续扩大规模,提高产量,为更多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同时,基地还将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,不断优化稻虾共作技术,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。
总之,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的丰收,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更为2000户农户带来了增收就业的福音。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引领下,我国农业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- • 非遗瑰宝绽放巴黎——东兴夏布绣惊艳亮相时装周
- • 市中区扶贫产品全面进军全国832销售平台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《甜城趣事》热播,内江方言喜剧在川渝地区引发本土幽默热潮
- • 资中县与四川农大共建智慧农业实验室,助力农业新品种培育
- • 内江加入成渝农业科创走廊,共建国家级实验室:助力乡村振兴,共筑农业未来
- • 东兴区特色菌菇种植:创新驱动林下经济蓬勃发展
- • 内江技师学院荣获“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”称号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
- • 内江与成都携手共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,共谋农业发展新篇章
- • 隆昌市某中学学子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,展现青春风采
- • 东兴区林下经济助力村民多元增收,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
- • 隆昌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连续两年100%:民主监督成效显著
- • “甜城工匠”计划正式启动:内江三年内培养5000名高技能人才
- • “甜城味”区域品牌签约20家企业,全面覆盖全国市场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春日限定,老君山杜鹃花海绽放“粉色云霞”
- • 高新区新签约项目16个,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投资占比高达91%
- • 内江发布“乡村振兴人才15条”,顶尖团队最高补贴500万,助力乡村人才振兴
- • 实验室数据揭秘:内江豆瓣酱富含益生菌?专家解读
- • 内江乡村院士工作站揭牌,10位专家驻点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东兴区“蔗龙祭祀”重现,百年糖业文化激活乡村旅游新活力
- • 东兴区恢复传统水稻品种,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
- • “国际巴蜀文化论坛在内江召开,共话沱江流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”
- • 资中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清运,助力乡村卫生环境改善
- • 隆昌古法制糖技艺入选非遗扶贫工坊项目,传承与创新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
- • 内江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,排查隐患200余处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
- • 东兴区发现清代婚俗文献,揭秘川南百年姻缘文化
- • 成渝主轴公路物流园盛大启动,国际物流港雏形初现
- • 内江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,助力科技成果招商转化新篇章
- • 乡村旅游热潮席卷内江:年接待游客破千万,农家乐生意红火带富一方
- • 央视聚焦内江“稻田艺术”:巨型3D彩稻画引百万人打卡
- • 富乐华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达产,助力我国高端材料领域再攀高峰
- • 周末经济火爆!内江推出20条“农耕体验游”线路,感受田园生活新风尚
- • 威远穹窿俚语研究获国家立项,山民智慧成文化瑰宝
- • 沱江内江段再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,生态保护成效显著
- • 沱江流域(内江段)生态修复工程竣工,沿岸10万村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
- • 市中区脱贫村史馆:记录攻坚奋斗历程,见证乡村蝶变奇迹
- • “贫困户变网红”:内江直播基地助力百名乡村带货达人崛起
- • 资中扶贫车间:居家生产灵活就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威远穹窿牛灯舞惊艳亮相民俗文化节,农耕符号铸就文旅新名片
- • 内江与日本京都携手共进:共研范长江国际传播课题协议签署
- • 市中区沱江大桥加固完工,通行能力恢复至一级标准,交通枢纽焕发新活力
- • “文化挪用争议再起:韩国博主宣称内江泡菜源于韩式辣白菜引众怒”
- • 东兴区扶贫车间开设非遗竹编工艺培训,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
- • 资中县发布“乡村教育振兴十条”,全面提升农村学校软硬件水平
- • 英国拍卖行撤拍!内江成功追回张大千早年失窃册页
- • 威远社区重阳敬老活动:百岁老人传授传统礼仪,传承中华美德
- • 川渝电子信息配套基地崛起,内江迎来2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
- • 东兴区创新举措,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帮扶
- • 市中区倾力实施社区绿化提升工程,打造宜居生态居住环境
- • 内江农旅融合新地标:黄鹤湖生态农业公园盛大开园
- • 东兴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亩产创新高,绿色农业模式引领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资中木偶戏惊艳亮相央视《非遗里的中国》,千年技艺传承再获关注
- • 老君山杜鹃花海:春季限定自然美学盛宴
- • 隆昌林下食用菌种植:开辟林地效益倍增新路径
- • 东兴田家火龙节夜舞狂欢,非遗火龙照亮乡村夜空
- • 东兴区“雨露计划”:精准培育技能型新农民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隆昌夏布织造技艺焕新,年轻设计师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
- • 市中区甜城糖文化主题街盛大开街,糖画、蔗雕成网红打卡点
- • 威远穹窿生态文化节盛大开幕,自然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
- • 冬至暖胃指南:内江羊肉汤馆老板公开祖传秘方,暖身又暖心!
- • 东兴区试点“营养智慧餐盘”,大数据分析助力学生膳食健康
- • 内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硕果累累,10人荣获省级奖项
- • 重走范长江采访路:内江记者团徒步3000公里致敬先辈
- • 内江某校“食安智慧监管系统”获全省推广,引领食品安全管理新潮流
- • 资中血橙出口订单量突破1.6万吨,远销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
- • 内江经开区签约全球500强企业,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再添强劲龙头
- • “资中文庙开笔礼盛况空前,学童朱砂启智传承礼乐文明”
- • 《喻培伦传》香港导演倾力打造,内江街头火热招募群众演员
- • 隆昌生姜深加工:延伸产业链,提升产品附加值
- • 东兴区“乡村CEO”培训计划盛大启动,培育百名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电商直播助力内江农特产品月销破千万,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成渝高铁新体验:内江牛肉面主题车厢,铁路迷福利来袭!
- • 《威远穹窿号子:劳动民歌走进教材,乡土文化在校园扎根》
- • 内江修复张大千故居,沉浸式艺术馆预计明年开放,传承艺术瑰宝
- • 威远藤编工艺:走出国门,创汇助农,增收致富的新路径
- • 内江重磅推出“黄金政策”:税收优惠与土地保障助力招商引资
- • 内江资中县“厕所革命”助力10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
- • 资中血橙出口欧盟市场,创汇额同比增长20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成渝中线高铁内江枢纽片区开发启动,TOD模式引领资本角逐新篇章
- • 内江牛肉面荣登省级非遗名录,街头小吃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
- • 资中县土壤改良试点项目启动,助力耕地质量提升
- • 东兴区创新举措,引进新品种,助力柑橘产业竞争力再升级
- • 市中区“甜女”选拔融入非遗展示,传统文化赋能选美赛事
- • 内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,激活土地要素活力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驻村书记李华:用生命践行扶贫承诺,谱写新时代扶贫赞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