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昌稻渔综合种养:创新扶贫模式,助力乡村振兴

近年来,四川省隆昌市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成功入选全省扶贫典型案例。这一创新扶贫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,还助力了乡村振兴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隆昌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,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。长期以来,当地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,收入水平较低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隆昌市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充分利用土地资源,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。
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农民在水稻田里养殖鱼类,充分利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、土、光、热等资源,提高土地利用率,增加农民收入。同时,鱼类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2018年,隆昌市启动了稻渔综合种养项目,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支持、资金扶持等方式,鼓励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。项目实施以来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首先,稻渔综合种养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。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,稻渔综合种养每亩田可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。这对于隆昌市农民来说,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。据统计,截至2020年底,隆昌市已有1.5万户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,带动当地农民增收5亿元。
其次,稻渔综合种养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。通过引入鱼类养殖,隆昌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,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。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,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。
再次,稻渔综合种养改善了生态环境。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,稻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。鱼类在稻田中活动,有助于控制病虫害,减少农药使用,降低农业面源污染。此外,稻渔综合种养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善土壤结构。
隆昌市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扶贫典型案例,不仅是对隆昌市扶贫工作的肯定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。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:
1. 加强政策引导。政府应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支持力度,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农民参与。
2. 提供技术支持。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,提高农民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。
3. 资金扶持。设立专项资金,用于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的实施,减轻农民负担。
4. 培育龙头企业。通过培育龙头企业,带动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,实现产业链延伸。
5. 加强品牌建设。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拓宽销售渠道。
总之,隆昌市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相信在政策引导、技术支持、资金扶持等多方努力下,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- • 内江实施“归雁计划”,千名乡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“安全饮水工程助力内江12万贫困人口迈向美好生活”
- • 政府扶持助力电商直播,内江红糖产业焕发第二春
- • 内江国际物流港开建,川南货运枢纽崛起在即
- • 内江“十条措施”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
- • 隆昌汽配产业与成渝车企达成百亿级合作,共谋汽车产业新篇章
- • 张大千博物馆数字特展:水墨丹青与AI技术交相辉映
- • 威远县农村电网改造助力夏季用电高峰,保障电力供应稳定
- • 东兴区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:健康扶贫的坚实保障
- • 冷链物流升级,内江冷吃兔加速“蹦向”全国
- • 内江发布数字经济三年计划,区块链企业喜获专项补贴助力发展
- •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助力80万农民喝上放心水,水质达标率100%
- • 隆昌客家围屋修复完工,移民文化激活古建筑新生机
- • 内江实施“归雁计划”,千名乡贤返乡创业,共筑乡村振兴梦
- • 资中血橙合作社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,共谋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东兴区创新教育模式:稻田里的数学课,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
- • 市中区全面推进社区绿化提升工程,打造宜居生态居住环境
- • 资中罗泉夜游项目上线,古镇打更习俗成沉浸式体验,古韵风情焕发新活力
- • 隆昌黑猪保种养殖项目助力乡村振兴,推动品牌化发展新篇章
- • 隆昌市稻米品质改良工程圆满通过验收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贫困村通5G!内江数字基建提速乡村振兴
- • 95后海归返乡种蓝莓,内江青年农创客获千万风投,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东兴区“乡村教师成长联盟”成立,共享优质教研资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
- • 资中县扶贫鸡苗发放助力庭院经济全覆盖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学者联名呼吁:重建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,传承红色精神刻不容缓
- • 隆昌稻渔共生模式:万亩农田亩均增收超万元,绿色农业发展新典范
- • 《内江岁时节令图录》出版,见证百年民俗变迁
- • 市中区建成首个残疾人无障碍示范社区,打造温馨家园新标杆
- • 内江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挂牌,30名专家助力破解技术难题
- • 资中罗泉古镇端午祭盐神:千年民俗震撼重现,传承文化魅力
- • 隆昌乡村旅游节助力农家乐集群蓬勃发展
- • 内江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助力2000贫困群众脱贫致富
- • 智能灌溉系统助力内江节水农业示范区,节水率达40%成效显著
- • 资中“兔儿面”荣登非遗美食榜单,24小时面馆成为城市新打卡点
- • 资中县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体系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试点“乡村CEO”制度,职业经理人管理集体资产: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骆成骧书法真迹跨国追索:内江携手日本展开文化遗产保护之旅
- • 东兴区“蔗龙祭祀”重现,百年糖业文化激活乡村旅游新活力
- • 内江与成都携手共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,共谋农业发展新篇章
- • 威远县多措并举,设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助力小微企业蓬勃发展
- • 市中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率超80%,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
- • “中法文化之春”内江专场盛大启幕: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绽放异彩
- • 张大千艺术基金会慷慨资助内江贫困学子赴美学画,助力艺术梦想翱翔
- • 高新区工业投资增长43.4%,人工智能与氢能赛道前瞻布局引领未来产业发展
- • 隆昌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连续两年达到100%:民主监督新成效
- • 内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8%,人才培养模式再获肯定
- • 威远县乡村振兴工匠学院开班,助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
- • “农村快递全覆盖,内江农产品48小时直达北上广:乡村振兴的物流新篇章”
- • 威远老君山朝山会复苏: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鸣
- • 市中区消费扶贫专柜进驻城区商超体系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市中区老厂房焕新颜,文创街区百家非遗工作室齐聚一堂
- • 隆昌古宇湖渔家文化节盛大开幕,水上人家风情引客纷至沓来
- • 东兴区创新举措,智能烘干设备助力粮食霉变难题破解
- • 成自宜高铁通车在即,内江高铁经济区招商全面启动,助力内江经济腾飞
- •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考察团赴内江,共谋合作新篇章,达成8项合作协议
- • 威远县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,全力保障住房安全
- • 资中木偶戏携手国漫IP,传统艺术征服二次元群体
- • 威远无花果深加工产值破5亿,“小果子”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威远丘陵地带节水滴灌技术破解干旱难题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花生酥技艺申遗:酥糖里藏着怎样的匠人心?
- • 内江乡村“红色记忆馆”: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
- • 范长江故居荣升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爱国精神
- • 内江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,新增耕地3万亩,全省领先!
- • 市中区积极推进公厕改造升级,助力城市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
- • 威远山区光伏提灌工程助力千亩旱地焕发生机
- • 成渝双城经济圈首个预制菜产业园落户内江,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%,推动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内江打造数字乡村大脑系统,实现千个农业基地实时监测
- • 东兴区建成应急物资储备中心,全面增强防灾减灾能力
- • 内江大学生“新农人”团队荣获全国创新创业金奖,谱写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隆昌玻陶产业园区打造零碳生产闭环,引领绿色产业新潮流
- • 威远县中药材种植基地荣获有机认证,绿色健康之路再迈新台阶
- • 内江面馆老板30年不涨价,一碗3元牛肉面的温情坚守
- • 浙江企业投资3亿助力内江冷链物流园建设,东西部协作再升级
- • 威远无花果精深加工中心创新推出功能性健康食品,引领健康生活新潮流
- • 安全饮水工程助力内江12万贫困人口迈向美好生活
- • 威远县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成效显著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“五一”消费市场火爆,家电补贴助力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
- • “乡村直播基地孵化‘网红村长’,内江土特产日销破千单,助力乡村振兴”
- • 威远县启动困难家庭学生助学计划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
- • 钒钛稀土产业集群纳入省级规划,内江传统工业焕发绿色生机
- • 内江建立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人才库,培育本土技术骨干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内江“春蕾计划”助力万名贫困女童,阻断代际贫困传递
- • 资中县与重庆荣昌共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: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
- • 威远县首条生态绿道贯通,绘就自然人文新画卷